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滥竽充数原文

投稿:清风不解语 优质问答领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6 11:30:23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滥竽充数原文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竿。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湣王还没叫他演奏,他就赶紧溜走了。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滥竽充数原文

滥竽充数,原指曲艺演员虽然摆弄竽笛音律不佳,但为了凑足演出人数而胡乱吹奏竽,引申为凑数、临时凑合。
这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鲁国的孔门学宫中,孔子教授音律时,有一次学生们的技艺见长,唯独有名的竽手鲍焦不擅长吹奏竽。
他自愧不如,却又不愿无功而返,于是在演奏时故意参与其中,但演奏水平实在不高,只好以“滥竽充数”来形容他这种情况。
因此,“滥竽充数”成为形容某人或某事凑数、凑合而不过关的说法。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滥竽充数原文

成语“滥竽充数”出自《齐东野语》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湛阪的乐师向晋国官员介绍他所会的竽乐,称自己是“天上下的乐师”。“天上”的乐师通常指神仙,而“下”的乐师指凡人。湛阪的自信使得晋国官员相信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乐师,于是便请他前来演奏。

湛阪奏了两支曲子,但是效果并不好,没有引起听众的兴趣。此时,计划需要奏乐的晋国官员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因为按照规定他们必须要听满三支曲才能结束宴席。于是官员们找到一些乱响的竽,把它们丢给湛阪,要求他也奏奏这些竽。湛阪一开始拒绝,但后来还是答应了。

湛阪在演奏了几支曲子之后停下来,认为存在的东西让他难以继续演奏下去。这时候晋国的官员们已经满足了听满三支曲的规定,便勉强结束了宴席。湛阪的后来又去了鲁国,不过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出色。

“滥竽充数”一词,即源自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