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感和自我同一性是人类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自我同一感是指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变的个体,无论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自我都保持不变。它是人们对于个体存在的一个基本认识,也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环境背景下形成的统一身份感。
自我同一性则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目标、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一种认知或意识,它是人们对于自己形成的一种清晰的个体认识,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自我同一性是在生命中不断形成和改变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两个概念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并在人生之中不断变化和发展。
什么是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的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
(3) 社会同一性。
扩展资料:
详述:
“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简单理解大概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
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和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青少年时期(12~20左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它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幼年时期,儿童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但是,青少年时期却是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什么是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性格、价值观等均保持相对不变的感觉和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一种稳定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随着个体经历和生命阶段的变化而发生适度的调整,但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
自我同一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角色、特点、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认知,而因此产生的自我意识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主要与文化、社会、家庭、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也会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与自我同一感一样,自我同一性也是个体对自己的稳定认知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