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d人格女生是怎么形成的

投稿:攒一口袋阳光 优质问答领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25 15:07:47
npd人格女生是怎么形成的

1.先天遗传因素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NPD可能与基因有关,往往具有家族遗传的特性,其亲代可能存在相关基因,使得后代更容易出现NPD症状。

他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与正常人存在一定差异,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等区域的体积和活动水平可能偏低。

另外,出生顺序也可能会产生影响,Glickauf-Hughes观察发现,大部分NPD通常都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父母由于不成熟和缺少经验容易培养出自恋的孩子,当第一个孩子是男孩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家庭环境

缺乏家庭关爱和注意的儿童更易于形成NPD,因为他们的“自我”没有健康地形成。

●忽视/虐待

任何一个孩子都希望受到父母和其他人的重视、认可、理解和尊重。

NPD 患者在童年时期可能受到过身体和情感上的虐待,感受到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一种消极、负面的自我认知。

在婴幼儿时期,如果父母也是NPD,或者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对自己的孩子长期冷漠、忽视和虐待,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不被接受的,是一切丑恶的根源,对自己的恨意会无限扩大。

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这会激发NPD的原始羞耻感,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想法:连爸妈都不想理我,不喜欢我,我就是被人讨厌的怪物,我是坏的,不好的人。

为了屏蔽这种羞耻感,防止自我毁灭,孩子就会建立起一张面具,从此用面具假装成自己,而把对自己的厌恶投射到外界。

成年后喜欢用贬低、操控和精神虐待别人来逃避羞耻感。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溺爱也是一种忽视。

●否定/贬低/打压

家庭成员的否定、贬低和打压行为,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不被认同和尊重的,进而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的下降。

精神分析家霍妮指出,自恋本质上就是自我膨胀,认为孩子自恋倾向的根源在于同他人的关系,特别是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否定、贬低或打压,损害了孩子的安全感,他可能会形成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高度自我评价来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即用幻想的自我意念代替他受损的自尊,而成为真实的自我,从而带来补偿性的满足。

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可能会对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敏感性,而且常常会试图控制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及他人的意愿和感受。

●需求未被真正满足

科胡特从正常自恋发展停滞的角度来解释自恋人格障碍的病因,强调自恋障碍是由于自恋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的自我缺陷和发展停滞。

NPD 患者可能在童年时期经历过需求未被真正满足的情况,例如:食物、安全、爱等。

父母缺乏足够的共情来认识和满足孩子的自恋需求,或者对儿童反应不足,造成儿童正常的自恋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会感觉到非常惊恐不安。

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全”和满足需求,他们学会了“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发展出了极度膨胀的虚幻的“自我意象”,而他们的自我完全被这种意象吞噬。

带着这种自我意象长大,他们没机会发展自我,也没机会体验他人的情绪,没机会去和外界进行深入的交流,所以NPD普遍无法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

●过度赞美/夸奖

父母以一种过度无端赞美和夸奖为特征的高估养育方式对待儿童,孩子被当作一个特别的人给予了很多的关注。

父母的态度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完美的、特殊和有权力的人。

这种对孩子的价值不切实际地高估,在孩子内部创造了一种在外部世界无法维持的夸大的自我形象。

孩子可能会形成对外界过度依赖的行为,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实际表现。

3.社会因素

在如今高度竞争、功利的社会环境中,成功和自我表现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人们可能学会将自我放在优先位置,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NPD的患病率更高。

社交媒体在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获取关注和认可的平台,这使得一些人变得更加自我中心,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来获取更多的赞誉和关注。

这些价值观触发了个体的自我崇拜和自我中心主义,年轻群体极易在此种文化熏陶下产生错位的价值观,容易产生NPD状态。

NPD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来控制自我中心、掌握情感、提高共情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