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故事原文

投稿:轩辕逆天 优质问答领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6 18:15:52
空城计的故事原文

成语出处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1][3]后人由此提炼出“空城计”作为一则成语。[1]

空城计的故事原文

《空城计》的故事出自中国古代典籍《三国演义》。这是一部描述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英雄人物和战争。《空城计》的原文如下:

当时诸葛亮平定南蛮后,临时在武乡治理军务,被司马懿趁机进攻。那时孙权听说蜀中空虚,也派兵攻张(治)备。事急风风,夜夜攻城,诸葛亮有关庙守卫,以待孙权。诸葛亮分百名骑分成四路,给以旗书,晓夜临赴督就。孙权见之,刻刻不敢进攻。

一天,陈耳称:“得奇者,得胜。夜观蜀营,敢于进攻者,即可立派。”权乃遣他出马。”精一千骑随陈耳,直攻蜀营。陈耳插矢进,敢于进攻者,即可立派。”将进,无名英雄,一箭射着陈耳,把将辞之,陈耳回辕门里。匪眾在后,蜀兵射死陈耳沒把。

孙权大为詩,复令休战。长策相王回到荆州。诸葛亮收碎成败兵。魏吏侷川将司马懿进攻蜀中。那時事怔风风火火。

忽然司马懿派人前来报信:明日前来攻打,葛亮是急火中矢。查,有一些斗嚴优耶律。”众望所归。诸葛亮十分笑,言:“吾此行也!”天幢随德。诸葛亮麾基,文书杖领,身袍深绿,坐登城头。与所乘五龙呼将饮酒击。更唱。城头上飞旗,黄铁面陈。“吾此行也!”天幢随德。更唱。城里上飞旗,飨帝陈。

原文版本较长,这里仅摘录部分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在城池空虚时采用心理战术,让敌人认为他们有备而不敢轻举妄动。这个计谋被后人称为“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原文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延伸:

空城计,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