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证如山的成语故事

投稿:清风不解语 优质问答领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6 13:15:55
铁证如山的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春申君与魏国的大臣公孙衍因边界争端而交恶。公孙衍在朝中编造了一起诬告春申君的罪行,指控他勾结敌国秦国。春申君面临被判死罪的危险。

春申君决定向魏国的国君魏昭王求助,希望能够洗刷清白。魏昭王同意听取春申君的解释,并在庭审上正式审理此案。

公孙衍自信满满地准备庭审,他准备了一把青铜刀和一块羊皮。他声称,只要春申君对这把刀放在羊皮上说实话,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

庭审当天,公孙衍把刀插在羊皮上说:“如果你没有罪行,这把刀就不会入羊皮半寸之深。”然后他指示春申君握住刀柄,开始询问。

春申君坚决否认了所有的指控,并且每次回答都诚实、坦然无惧。但是,不论他如何用力,刀都无法插入羊皮。

庭审结束后,魏昭王秉公作决,宣布春申君没有罪行。这个案件中的"铁证如山"就是指那把青铜刀无法插入羊皮,成为了春申君清白无辜的有力证明。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常用的成语,表示证据确凿、坚不可摧。

铁证如山的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代,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在这时候,有一位名叫公输般的大师,他有一件神物,可以鉴定人的真假与美丑。他给周文王做了一个示范,周文王派人找到了一个名叫百里奚的政治对手,公输般使用这件神物鉴别真假,证明百里奚是罪犯,百里奚最终被处死。从此以后,铁证如山这个成语就被广泛地运用了。

铁证如山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发生在清朝嘉庆年间,当时的苏州府库吏朱某盗窃库银,被捕后他矢口否认,县令把管库士兵及与库银接触的人召来对质,但这些人都不承认。县令又让原告收起银子和借据,让被告收起细软财物,并称此事不追究责任,然后密令捕快程元玉在被告家中埋伏,等待机会。几天后,朱某外出,程元玉趁机钻进朱某家中,搜到他与人私通的信件,于是把朱某捆绑送官。在严刑拷打下,朱某招供了全部盗窃库银的罪行。嘉庆十年(1805年),朱某被判死刑。当时,上司向县令询问此案的破案经过和证据,县令写了一份书面材料,其中“铁证如山”一词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

铁证如山的成语故事

指罪证确凿,定的案像山那样不能推翻。案:犯罪的纪录或结论。

      出自出柳子戏《孙安动本》第四场:“十八张冤状在此,铁证如山,老贼还有何辩!”

    《孙安动本》讲述了明朝忠臣孙安智勇忠烈,以死上谏,最终让私吞赈灾粮款的太监张从认罪服法的故事。

铁证如山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商人,他的店铺总是被小偷盯上。为了保护自己的财物,他决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他在店门口立了一根约莫五米高的木杆,上面装有一把铁锤。然后他在杆下雇佣了几个守卫,每天夜里轮流巡逻。一天晚上,一名小偷悄悄溜进店铺,但是在行窃途中不幸撞到了那根木杆,铁锤落了下来,将他砸晕了。第二天早上,商人发现了小偷的身体和杆上的痕迹,成功将小偷绳之以法。这件事情成为了“铁证如山”的典故。

铁证如山的成语故事

铁证如山,成语。

作为书名有(美)马高龙著,唐瑜等译的畅销书,讲述在律师道格看来,有着宗教信仰的温顺男人科恩不可能谋杀并肢解女法医,但各色证据却毫无争议地指向他并引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