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交通工具,人们的交流往往依赖于书信、传单、驿站等方式,因此人们在称呼方面也有一些共同的规定和惯例。以下是一些古代人称呼的统一名称:
1. 父母:古代人通常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父亲”和“母亲”,这是最基本的家庭成员称谓。
2. 兄弟姐妹:古代人通常称呼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兄”、“弟”、“姐”、“妹”等,这是最基本的家庭成员称谓。
3. 祖父母:古代人通常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为“祖父”和“祖母”,这是最基本的家庭成员称谓。
4. 岳父母:古代人通常称呼自己的岳父母为“岳父”和“岳母”,这是最基本的婚姻家庭称谓。
5. 师长:古代人通常称呼自己的老师为“师父”或“师傅”,这是一种尊敬和敬重的称呼。
6. 朋友:古代人通常称呼自己的朋友为“兄弟”、“知己”、“好友”等,这是一种亲密和友好的称呼。
7. 其他亲戚:古代人通常称呼自己的其他亲戚为“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姑妈”、“姨妈”等,这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呼。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而且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中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称呼方式。
古代人称呼的统一名称
在古代,人们对于不同的人或事物,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称呼方式,以体现出对其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身份等方面的尊重和区分。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也会采用一些通用的称呼方式,以便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以下是一些古代通用的称呼方式:
1. 先生:对男性教师、学者、文人等的尊称。
2. 小姐:对年轻女性的尊称。
3. 大人:对官员、贵族等的尊称。
4. 夫人:对已婚女性的尊称。
5. 老爷:对男性官员、贵族等的尊称。
6. 夫人小姐:对已婚女性和年轻女性的统称。
7. 郎君:对男性官员、贵族等的尊称。
8. 姑娘:对年轻女性的尊称。
9. 公子:对男性官员、贵族等的尊称。
10. 先生、夫人、小姐、老爷、郎君、姑娘、公子等称呼方式,在古代社会中比较常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使用方式和含义也可能有所不同。
古代人称呼的统一名称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