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声母的四个论断

投稿:清明雨揽月 优质问答领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09 14:19:46
上古声母的四个论断

上古汉语的声母有四个,它们分别是“*p-”、“*t-”、“*k-”和“*ʔ-”。关于这四个声母,有以下四个论断:

声母“*p-”、“*t-”、“*k-”和“*ʔ-”是上古汉语的原始声母,它们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声母。

声母“*p-”、“*t-”、“*k-”和“*ʔ-”在上古汉语中具有相对稳定的音位特征,即它们分别对应着双唇塞音、齿龈塞音、软腭塞音和喉塞音。

声母“*p-”、“*t-”、“*k-”和“*ʔ-”在上古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同,其中“*p-”和“*t-”的使用频率较高,而“*k-”和“*ʔ-”的使用频率较低。

声母“*p-”、“*t-”、“*k-”和“*ʔ-”在上古汉语中的使用范围也不同,其中“*p-”主要用于单字词和双字词的第一个字,而“*t-”和“*k-”则主要用于双字词的第二个字,而“*ʔ-”则主要用于单字词和双字词的第二个字。

上古声母的四个论断

上古汉语的声母是中古汉语声母的前身,在语音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上古声母的四个论断主要指的是杨伯峻提出的关于上古声母的四个重要论断。具体内容如下:

1. 上古声母数量:杨伯峻认为,上古汉语声母共有29个,即13个清辅音和16个浊辅音,其中包括p, t, k等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的辅音。

2. 上古“三呼”与“四呼”:据杨伯峻研究,上古汉语的声母按照发音特点可以分为“三呼”和“四呼”。所谓“三呼”,是指由喉头、喉咙和口腔发出的声母,包括清辅音和浊辅音;所谓“四呼”,是指由齿、舌、唇和鼻共同发出的辅音,包括齿辅音、舌辅音、唇辅音和鼻辅音。

3. 上古浊音的起源:杨伯峻认为,上古汉语浊音的起源是来自于爆破音和鼻音的变化。例如,p、t、k和m、n、ng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4. 上古大韵:杨伯峻根据对上古文献的研究,提出了上古大韵的概念。上古大韵是指中国古代音韵体系中的一种音系,包括17个韵母和29个声母,是中国古代音韵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上古声母的四个论断

.古无轻唇音,也就是说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在上古不存在,而读作“帮滂并明”.

2.古无舌上音,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在上古不存在,而读作“端透定泥”.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