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投稿:三小六 优质问答领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02 10:15:19
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如下:

1964年,袁隆平受一株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发,率先在籼稻中开展雄性不育的研究。

1966年,袁隆平首次报道“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0年,在湖南省随后推广到全国稻作区开展了由农技人员与农民社员相结合寻找不育系的群众运动。

1970年11月23日上午,李必湖与海南岛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约0.3亩野生稻中成功地寻找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经研究鉴定后命名为“野败”。

1972年冬,江西省萍乡农业局的颜龙安采取遮光处理,首先从“野败”种子成功抽穗育成了“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

1973年,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在东南亚的水稻品种中找到第一个结实率在90%以上的强恢复系IR24。

1976年,在洞庭湖区大力推广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以上就是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如下:

1964年,袁隆平受一株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发,率先在籼稻中开展雄性不育的研究。

1966年,袁隆平首次报道“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0年,在湖南省随后推广到全国稻作区开展了由农技人员与农民社员相结合寻找不育系的群众运动。

1970年11月23日上午,李必湖与海南岛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约0.3亩野生稻中成功地寻找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经研究鉴定后命名为“野败”。

1972年冬,江西省萍乡农业局的颜龙安采取遮光处理,首先从“野败”种子成功抽穗育成了“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

1973年,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在东南亚的水稻品种中找到第一个结实率在90%以上的强恢复系IR24。

1976年,在洞庭湖区大力推广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以上就是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以下是杂交水稻的发展主要里程碑:

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袁隆平教授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

1973年:袁隆平教授成功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广优63号”,并在广东省广州市进行了试种。

1974年:广东省广州市的杂交水稻试种取得了巨大成功,创下了高产纪录。这标志着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开始。

1976年:袁隆平教授培育出了第一个早稻杂交水稻品种“广优4号”。

1981年:中国政府将杂交水稻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力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

1984年:袁隆平教授培育出了第一个中稻杂交水稻品种“广优6号”。

1990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杂交水稻种植国。

1997年:袁隆平教授获得国际世界粮食奖,以表彰他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杰出贡献。

2002年:袁隆平教授培育出了第一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超级稻”,创下了高产纪录。

2005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公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

近年来,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包括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抗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袁隆平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为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袁隆平教授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袁隆平教授和他的团队不断进行试验和改进,最终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其中,1974年推出的“超级稻”品种,创造了每亩产量达到了10,000斤的惊人成绩。

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1964年,袁隆平受一株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发,率先在籼稻中开展雄性不育的研究。

1966年,袁隆平首次报道“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0年,在湖南省随后推广到全国稻作区开展了由农技人员与农民社员相结合寻找不育系的群众运动。

1970年11月23日上午,李必湖与海南岛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约0.3亩野生稻中成功地寻找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经研究鉴定后命名为“野败”。

1972年冬,江西省萍乡农业局的颜龙安采取遮光处理,首先从“野败”种子成功抽穗育成了“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

1973年,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在东南亚的水稻品种中找到第一个结实率在90%以上的强恢复系IR24。

1976年,在洞庭湖区大力推广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以上就是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1、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2、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3、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4、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5、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6、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